甲子光年|“MEMS芯片第一股”在蘇州16年的進擊之路
- 發布時間:2023-09-04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
8月29日,有“中國MEMS第一股”之稱的敏芯股份發布年中報: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5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08%。其中,2023年二季度營收為9012.63萬元,已接近歷史單季營收高點,并高于2022年全年單季。
這樣的一份成績單,是敏芯股份對外的一個有力交代。畢竟,全球消費電子近年來出貨不暢,再疊加半導體行業低迷的行情,外界一直期待這位MEMS老兵能夠重整旗鼓。
年中報顯示,公司在現有MEMS傳感器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和測試等各環節都擁有了自主研發能力和核心技術。
同時能夠自主設計為MEMS傳感器芯片提供信號轉化、處理或驅動功能的ASIC(專用集成電路)芯片,實現了MEMS傳感器全生產環節國產化。
過往的幾年,敏芯股份押注消費電子,但是今年全球智能手機需求下滑明顯,出貨量連續下滑。根據 Canalys 的數據顯示,今年第1季度同比下滑12%,第2季度同比下降11%。
在此背景下,以MEMS聲學傳感器發家的敏芯,需要逐步擴展到MEMS壓力傳感器、MEMS慣性傳感器等多品類,不把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里,緊抓汽車、工業級傳感器等領域的發展契機。
這是敏芯股份第16年的進擊之路,也是屬于“中國MEMS第一股”的突圍。
8月下旬,「甲子蘇州」對話了敏芯股份創始人李剛。研發出身的他,身上自帶專注的勁。從1997年進入北京大學開始接觸MEMS,到10年后在蘇州成立敏芯,再到13年后把公司帶到上市,李剛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這個產業機會,一輩子也做不完”。
“縱向來看,一條產品線,一種制造工藝,這種工藝有不斷升級的空間;
橫向來看,國內市場大,應用層次也是層出不窮,比如從消費電子向高端車載、工業去擴展,就要花很長時間,這里面也可以用MEMS來不斷進行顛覆。”李剛說道。
2007年李剛以“蘇州工業園區領軍人才”的身份背包來到蘇州,見證了中國MEMS行業從無到有到內卷的全過程。
今年,敏芯股份在蘇州換了新的大樓,旗下全資子公司靈科傳感也搬遷至擁有10000平米的車間和2000平米的超凈間的全新廠房。
站在當下,敏芯股份創始人李剛告訴「甲子蘇州」:今年的目標,是把MEMS慣性傳感器的質量做到更高水平,打造在手機領域新的增長極。
1.“這個產業機會,一輩子也做不完”
1990年初,還在讀高中的李剛,翻到物理書上有一張科普的插頁,上面介紹道“國民經濟的60%與微電子技術相關”。
這句話,在李剛的內心種下了種子。
考大學的時候,李剛開始一門心思找微電子技術相關的專業。1997年,李剛如愿進入北京大學。恰逢當時北大的MEMS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李剛開始進入MEMS領域。
對外,李剛時常會將MEMS做這樣通俗的解釋:
“MEMS是微電子機械系統的簡稱,來源于半導體產業,把人來作為類比的話,整個半導體產業就是人的腦袋。這么多年,我們的半導體產業就是不斷地把腦細胞做小,把集成度或者腦密度做得更高。MEMS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就是作為一個輔助的功能,在腦子之上形成交互,使其更加的‘耳清目明’,所以MEMS相當于能感知物理世界的五官。”
事實上,MEMS工藝本質上是一種微制造技術,基于MEMS技術制造的芯片有著低功耗、小型化和智能化的特征。
MEMS芯片作為連接真實世界和數字世界最前端的芯片,有著“比模擬芯片更模擬的芯片”之稱。
在5G乃至未來更快傳輸速度和更大承載量的數據網絡支持下,萬物互聯具備了發展的基礎,MEMS傳感器和執行器擔負著數據世界中近乎于人的感官和神經末梢的功能。
從大學到博士,李剛一直沿著MEMS脈絡進行:曾先后獲得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專業學士學位、北京大學“微米/納米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MEMS專業碩士和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的博士學位。
2007年,李剛以“工業園區首批領軍人才”的身份,來到蘇州成立敏芯。據李剛回憶:“當時蘇州工業園區第一屆領軍人才給的條件,在全國都能稱得上是最好。”也正因為這筆夢想啟動資金,讓敏芯得以在蘇州誕生、扎根。
直到現在,敏芯的大樓里都放著一張珍貴的照片:李剛與另外兩個合伙人胡維、梅嘉欣的合影,衣著簡單、眼里有光,而他們的身旁,則是當時很重要的MEMS麥克風工程樣品。
在那個年代,MEMS傳感器是被少數幾個國際“玩家”壟斷的產品。市場上并沒有太多人懂MEMS為何物,甚至于投資機構都覺得這非常陌生又新鮮。
一方面是龐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幾乎空白的市場,要求李剛和團隊從零開始突破。
起初的幾年,敏芯一邊在行業內挨家上門推介研發理念,一邊靠設計芯片維持生存。
“當然,MEMS本身就是慢節奏的一個開發過程,它是一種生態的研發,并不是加班就能搞定問題,需要供應鏈上做一個很好的支撐,所以在蘇州也能有這樣一個環境。”李剛補充道。
2008年,敏芯研發團隊獲得了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的幫助,在其研發平臺上生產出第一批MEMS聲學傳感器芯片;
2010年,敏芯通過“MEMS工藝導入”和華潤合作參與國家“02專項”,促成了大陸第一家MEMS生產能力晶圓線的建立。
李剛告訴「甲子蘇州」:“直到2012年,硅麥才在國內開始逐漸有市場需求,而在此之前,市場上普遍用的都是傳統的傳感器。”
從2007年到2012年,在最初的5年時間里,李剛帶著敏芯團隊硬是在蘇州蹚出了一條MEMS全產業鏈國產化的道路,這也是李剛認為敏芯發展到現在最大的突破之一。
在李剛看來,技術本身需要跟著供應鏈走,但供應鏈搞不定的話,技術也很難迭代。在這其中,蘇州以及納米產業園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如果那一年沒有領軍人才的幫助,也沒有元禾控股投資的話,那我們就沒法起步;第二個,如果沒有納米所、沒有很好的研發平臺、中試平臺,則可能沒辦法很快實現量產;到了后來,敏芯的資金鏈出現困難的時候,也是蘇州的科貸通,給了我們周轉。”李剛回憶。
挺過了創業最初的“暴風期”,2016年,敏芯的硅麥產品線擴產,累計出貨量突破1億顆;兩年后的2018年,硅麥產品線擴產,累計出貨量突破5億顆,全球排名第四;2020年,達成累計出貨量達10億顆的里程碑。
也是在那一年,敏芯在科創板上市,被譽為“中國MEMS第一股”。
直至目前,華為、傳音、小米、三星、OPPO、聯想、索尼、九安醫療、樂心醫療等品牌都用上了敏芯股份MEMS傳感器產品。
在李剛看來,只要是需要感知的領域,都需要傳感器。“光做消費類就做了很久,再之后往高端車載以及工業去擴展,又需要很長時間,再加上比如室溫超導這些創新性的機會,可以說,這個產業機會能夠一輩子做下去。”
2.路線上做加法,技術上做垂直化
根據Yole的統計和預測,全球MEMS行業市場規模將從2021年的136億美元增長到2027年的223億美元,2021-2027年復合增長率為9.00%。
面對這樣的市場空間,李剛認為,一定要做技術平臺型公司。只有多投入,多投入之后會有乘法效應,而技術走到最后,則是一種復用的關系。
由此,公司制定了成為“行業領先的MEMS芯片平臺型企業”的發展目標,從芯片上游溯源,選擇下游器件和模組市場容量或潛力較大的MEMS芯片種類進行研發,自芯片端確定研發方向,再根據下游應用場景的需要,有針對性的在封裝和測試端進行后段研發。
在李剛看來,MEMS的黃金定律不是摩爾定律,而是“一條產品線,一種制造工藝”。“比如我們做硅麥,就相當于做人的耳朵,因為它跑電學,并不能無限制地去縮減。如果轉換為做眼睛,工藝又不一樣。”
畢竟,聲學傳感器不同于其它零部件,它一旦失效,用戶是零容忍的,所以用戶對產品品質要求非常高。
也正因為如此,質量標準問題,被李剛認為是這行最需要去解決的問題。前面闖過了技術關、供應鏈關,再到量產關、銷售關,最后要闖的一關,就是質量問題。
“今年我們的目標是想把慣性傳感器的質量做好,打造在手機領域的新增長極。”李剛說道。
據敏芯股份的半年報,公司將以消費電子行業為主導(例如手機、電腦、耳機、手表等便攜設備、電子煙、VR 設備、 智能家居等),積極布局并開拓汽車、工業控制和醫療等下游市場。
公司的產品包括聲學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壓感傳感器、慣性傳感器、流量傳感器、微流控執行器、光學傳感器等器件級產品,并針對下游市場需求,在豐富傳感器產品類型的同時,還將提供包括車用、工業控制領域各類壓力模組、慣導模組、激光雷達模組等系統級產品,并嘗試參與智慧城市中物聯網相關解決方案。
總的來說,消費電子領域,是敏芯股份MEMS傳感器產品的基本盤;而汽車、工業級傳感器等領域的發展契機,則是敏芯股份正在極速擴展的第二增長曲線,這也是屬于敏芯的突圍之路。
畢竟,汽車半導體產品進入車企供應鏈需要經過系列安全性認證,認證周期一般至少2年,行業存在著比較高的壁壘,同時車企要考慮到產品的穩定性和驗證測試成本,一般不會隨意更換供應商,因此廠商進入供應鏈后往往才能獲得較長期穩定的訂單。
橫向來看,敏芯股份正嘗試在路線上做加法,縱向來看,是技術的垂直化,是遵循“一條產品線、一種制造工藝”的黃金定律。
對李剛創立的敏芯股份來說,這是上市第三年的一場突圍,半年報的成績,給了市場一點信心,但還需要發力第二增長曲線,以此上升到新的臺階。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Copyright ? 蘇州敏芯微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18029866號-3